米兰设计周近日开幕,德国制造与工匠精神分不开
意大利的设计闻名遐迩,往往能开世界之先河。每年4月份的米兰设计周更是令世界各地的设计创意人才趋之若鹜。意大利的设计者就如同手工艺人,人人追求精益求精。
如今在欧洲生活,人们身边的日用品有相当大的比例都是“中国制造”,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中国自主生产的一些价廉物不差的中低档商品,以及由欧洲厂商设计定制、中国生产加工的各类中高档商品。但是高端消费市场的产品中欧洲本土制造的比例具有绝对优势。这种现实正反映出中国制造业的短板:无论设计水平,还是制作质量,和欧洲制造业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意大利的葡萄酒,纺织业等不仅仅是一种高端制造,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对于产品品质的保证成为历代企业相传的“DNA”,产品要有特点、设计有个性化,甚至针对某一种活动专门设计一种特殊口味的葡萄酒。可以说,无论是时装设计师还是酿酒师,他们都意识到要为取悦公众而工作,而不是简单地生产一种生活必需品。意大利设计中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在设计阶段,工匠精神体现在对文化与用户的理解与尊重上;在制造阶段,工匠精神体现在对工艺与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上。
对于国家从整个社会层面提倡工匠精神,近日参加米兰设计周的国内专业人士认为此举很有意义,但他们对比国内外的现实也指出了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工匠精神不是循规蹈矩的工艺美术,不是老老实实的埋头苦干,不是闭门造车的自我欣赏。在设计领域要提倡精益求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追求:即解决问题、创造需求、引领消费。他同时强调,呼唤工匠精神,应该培养“匠心”,但也要避免“匠气”。工匠精神中首先包括了技艺层面的要求,是对审美、技术、细腻程度的一种追求。它可能更多的是提倡一种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去有所创新,而不是简单地复古,它不是单纯地只存在于技艺层面,而是应该在设计思想上、审美取向上、审美潮流的认识上也是一种推动,强调大众要更重视细节、精致度,但同时也要能很好地体现当前的发展潮流。
上个月,“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热议。无疑弘扬“工匠精神”将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使认真、敬业、执著、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
日本的“匠人精神”由来已久,日本的成功是以传统精神文化为基础的,得益于一贯吸收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匠人文化”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日本固有精神的结合,匠人和农民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天职”,对天必须忠诚,所以都竭尽全力用心工作。而日本的农民文化、町民文化和武士文化的基础都来自中国。日本制造业的优势在于技术创新。在江户时代,除了通过荷兰学习欧洲科学以外,日本也有很多独立的创新,比如,当时的活动偶人已经非常精巧,能用毛笔写字;葡萄牙的火枪1543年传到日本,日本经过仿制,很快就应用于1575年的“长篠之战”,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将火枪应用于战争。日本企业生产和开发是一体的,注重创新,企业不创新就会倒闭。需要说明的是,由政府主导的科技研发,在数量上仅占日本科技创新的20%,剩下80%的科技创新都是由企业完成的。民间企业是日本科技发展的主力,“匠人精神”则是日本科技发展的源泉。
日本产品精益求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只能以质取胜,企业不得不生产更精良的产品。可以说,日本不是在工业时代的冲击下留住了“工匠精神”,而是工业时代的竞争培育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最主要的体现在蓝领工人身上。日本超过90%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而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工作人员不满10人的零碎小规模企业。但是,不少中小企业拥有支撑日本制造业的技术实力。小规模企业的竞争武器是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的自我革新、熟练程度的提高、对新的机械设备的熟悉,以及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等,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蓝领工人也是很体面的工作,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收入差别不大,蓝领工人的薪资水平在全世界都处于前列。蓝领工人在社会上也受到相当尊敬,一个高级技术工人的月薪,足以支撑起全家的开销。有这样坚实的物质基础做后盾,技术工人得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从而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来。
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一个成熟的技术工人必须要经历一段不计较眼前利益、不辞劳苦、努力学习技能的岁月。可以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制造业中“劳动者就是创造者”,是日本制造业的精髓。在日本,“工匠精神”不只体现在制造业工厂,还存在于大量民间手工艺人身上。日本《文化财产保护法》将工艺技术作为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传人不仅受到社会各界尊重,而且经常见诸媒体,尤其是其中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俗称“人间国宝”)更是社会地位甚高。截至2010年,日本在工艺技术部分的“人间国宝”包括已过世者有165人,包括陶艺、织染、漆艺、和纸等。日本政府为了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产,对“人间国宝”每年提供200万日元的特别扶助金。对于传承团体,则为培养传承者的项目和公开展示文化遗产的项目补贴部分经费。但日本工艺的从业者并非个个“荣华富贵”。支撑他们的还是对传统工艺的热爱。致力于传承传统工艺的京都传统工艺大学校。众多喜爱传统工艺的年轻人在刻苦学习。年轻人能耐得住性子在这里学习,完全是出于对传统工艺的喜爱,也可以看出“匠人精神”不乏传人。
2015年5月22日,德国手工制造设计艺术展在上海叠·UP美术馆拉开帷幕,150家来自德国的顶级手工制造厂商集中展示了家居、精工、艺术品等类别逾3000件展品。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德国制造”代表着结实、耐用和精美,是高质量的保证。“德国制造”的成功,与德国人严谨、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分不开。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向来注重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的人才。德国机械设备制造联合会东南亚地区经理奥利弗·瓦克认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制造成功的关键因素。
德国小学生小学4年毕业之后就将面临人生的一次重大“分流”。成绩优异的学生将进入文理中学,走上通往大学的道路。更多的学生则流向了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这部分学生中学毕业之后或者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之下,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按照德国政府相关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使得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学生能够顺利进入企业或者工厂,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第一手的应用型知识。德国企业在配合政府做职业培训方面通常十分认真、一丝不苟。且德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并不等同于低学历和低收入。以应用科学大学为例,学业合格者同样可以获得硕士等高等教育学位。应用科学大学为德国输送了七成左右的工程师,这类大学也被称为德国“工程师的摇篮”。
在德国,工厂里的技工和工程师都是十分受人尊敬的职业。德国工程师是所有工种中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仅排在医生和律师之后,位列第三。即使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师,其收入同全国平均工资相比也并不低。而技师只是毕业生们的一个人生起点,通过经验累积和自我提升,技师还可以提升为收入更高的“师傅”。如果技师有兴趣,还可以进入应用科学大学,取得文凭后成为工程师。
在德国,质量是产品生命,同时也与生产工人的职业声誉息息相关。据介绍,在德国工厂,如果一个技师出现两次以上的错误将面临巨大的职业压力。如果一个技师因为生产中出现质量问题而被解雇,他以后将很难再在行业内找到新的工作。德国“工匠精神”在中小企业的身上体现尤为明显。同许多国家不一样,德国向来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将其视作德国经济的支柱。在德国的商业领域,绝大部分企业为中小企业。许多并不知名的德国中小企业,经过长期耕耘成为国际市场的“隐形冠军”,成为各国企业界研究的对象。许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小企业普遍都拥有较长期的发展战略,而且不会因为短期的市场波动随意更改其战略;这些企业通常都着眼于高端“缝隙市场”,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德国“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精益求精。德国中小企业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对这些中小企业而言,掌握行业内最顶尖的技术,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是它们矢志不渝的信条。因此,许多人认为,德国的“工匠”们并不相信“物美价廉”。他们追求的是用最好的技术打造最好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售价很高,处于行业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