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陷入困局的根源
中国国资委召开了央企开展管理提升活动视频会议,117家央企领导全部到齐。导致这一难得“盛况”的并不是喜事,在会议上,国资委主任王勇再次就央企的严峻经营形势发出了警告。
根据财政部最近公布的数据,今年头两个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出现下降,其中央企的利润下降了两成,地方国企下降了一成。上一次出现利润下滑,还是三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最低谷时。已有不少央企向国资委反映,同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相比,当前形势可能更为严峻。
这些年风光无限的大国企显出了增长颓势,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当前中国整体经济减速的必然结果,毕竟世界经济整体表现不佳,国内经济也在减速调整之中。但我们或许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与其说国企低靡是经济大环境的结果,不如说正是这些年的国企扩张,才导致了今天中国经济的难局。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今天中国经济显露出滞涨的风险,民间内需始终难以提振,结构失衡依旧,正是过去数年“国进民退”的必然结局。
很多人可能被国企强劲的盈利能力所迷惑,甚至认为国企照样能实现高效率,效率与所有制没有必然的联系。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表象,在这个表象之下是这样的事实:前40家央企的利润几乎占央企全部利润的90%以上,前15家的利润更是占到了75%以上。
而这15家企业也好,40家企业也罢,绝大多数都集中在金融、地产、通讯、资源等行业,这些巨头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基础资源,依靠其独特的优势地位而实现了高利润。与其说是其盈利能力强,不如说是收费能力强更为确切。
有人收费自然要有人买单,国企的高运作成本传导给了下游的弱势企业和个人。民营企业必须付出更高的价格去购买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这导致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被逐渐挤压,以致微利甚至亏损。广大的民营出口企业面临的高成本困境,原因就在于此。
大国企赢得的高额利润主要贡献给了政府财政,没有民营企业的繁荣,就业与消费自然低迷,提振内需也就无从谈起。尽管政府主导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拔高了内需的数据,但显然很难有持续性,因为这边的兴旺只能带来少数人的富裕,而富人关注的是投资而不是消费。
没有消费和内需,民间所剩的盈利机会都来自于炒作等交易性机会,这直接导致民营企业主纷纷关掉工厂,加入炒作大军。这是一个不断强化的“空心化”循环。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