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分析的中国钼业企业发展策略探讨之四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任何国家或企业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而独立发展。中国作为钼业大国,在充分享受对外开放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与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钼业市场虽然具有一定的价格引领能力,但更易受其他钼业市场的冲击。在这互动中,如何确保中国钼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可持续竞争力,己成为决策者制定策略时必须直面的问题。
应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促进钼业健康发展。钼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而就中国钼业现状而言,让市场调节作用主导钼业资源配置从战略意义上而言存在先天不足,国家采取主动管理的措施有利于保护中国钼业成长。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须相辅相成。因此,要实现钼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资源的长期保障问题。而要解决资源的长期保障问题,就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弥补市场缺陷,即实现在政府引导下的市场主导机制,将钼业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统一规划、宏观管理,以引导有序竞争,提升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优化配置与经济效率,全面提升产业水平。此外,必须认识到钼业市场远未成熟、中国钼业滞后发展的现状,在对钼业实施政策调控时,必要时以政府干预而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保护国家钼矿资源及产业的安全与利益。总之,国家采取主动管理的措施有利于保护中国钼业的长远发展。钼业企业也应致力于自身发展与所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建立全球性资源供应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改善产品结构,并将有效信息及时予以反馈,以协助决策部门制订、修正行业指导方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
应以科学的计量分析掌握市场波动规律,有效降低风险。国际钼业市场的联合度量研究得出结论:国际钼业市场的价格波动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均衡关系,一个市场价格波动对其他市场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是,各个市场影响力强弱不等。中国是铝业大国,却并非钼业强国。因此,应在长期的生严实践中,掌握市场规律,进行前瞻性科学决策,及时采取有效和有益的预防性措施,避免重大损失和风险。此外,应将时滞因素引入决策范畴,掌握钼业产品价格传导的特点,把握价格在传导过程的时滞,科学合理运用调控措施,化危为机。应积极审慎地发挥证券市场作用,达到与钼业实物市场的互补作用。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包括融资功能和投资功能,资金需求者(企业)视证券市场为融资场所,而资金供给者(投资者)视证券市场为获取投资收益的投资场所。所谓证券市场的资源配功能、分散风险功能、转换风险的功能等都是由这两个基本功能延伸而来,而全流通时代企业将融资功能放在首位的做法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必须正视证券市场的意义,即证券价值体现了投资者对于企业尚未创造出来价值的提前承认,掌握实物市场波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规律,发挥实物市场的引导功能,采取大股东稳定证券市场、坚定投资者信心、促进资本健康运作的积极措施,使证券市场不仅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更能“雪中送炭”,为实物市场保驾护航。目前中国两家最大钼业企业已通过规范上市改制为多元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为了规避市场风险,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应利用集中度这把双刃剑,通过兼并、联合、参股等方式,推动资产重组,着力培育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钼业企业战略联盟,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实现钼与非钼协调发展,并积极参与资本市场运作,高资产运营效益,以加深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间的联系及互动性。
应重视集成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创新不仅仅是生产某种或某几种新的产品,而是更多地体现在钼业企业的生产流程、产品方式、销售方式、工作方式寺方面。钼业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好集成创新,才可以带来可持续性的价值。事实证明,依靠引进技术以推动产业升级不可能从根本改父广业相对发展滞后的局面,只有形成具有自主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才能打造中国钼业的心竞争力,因此,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 技术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结合在一起,促进科技成果向先进生产力的转化,解决日益繁复的技术资源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为中国钼业提升国际地位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同时,也应加快制度创新步伐。从信息战略、企业联盟、学习型组织、绿色组织等等战略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可以看出,仅仅重视常规的业务投资与运营管理的战略思维已难以率领企适应环境变化。主流经济理论的大量规范和实证 研究说明,只有企业自身的战略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等要素才能确保企业的生存,作为上市公司,其行为是否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会直接影响股权融资的实际效果和发展前景。上市公司改制不转轨,是目前国内企业股权融资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许多国有企业在政府扶持下,成为上市公司,但它的内部决策与管理并没有充分体现所有者的意志,其经营机制还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要解决这个问题,其重点是重新审视企业的长远目标、战略、组织设计、流程以及应对变革和改善的能,并加以改进,以实现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先进的经营机制,具备完善的责任、决策机制以及分配、监督机制,增强自身的全球竞争力,实现高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l] Dasgupta Partha, Geoffrey Heal.The Optimal Depletion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 [J]. The Review of Econonuc Studies.Symposium on 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1974,3 -28.
[2] Harold Hotelling. 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31.
[3] Stiglitz Joseph. Growth with Exhaustible Natural Re-sources: Efficient and Optimal Growth Paths,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J] . Symposium on 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1974, 123 – 137, 139 -152.
[4] Solow R. M.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Exhaustible Resources,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J] . Sympo-sium on 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1974, 29 -45
[5] Aghion, P. and Howitt, P.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J]. Econometrica 60. 1992 , 323 -351.
[6] Aghion, P. and Howitt, P. Growth and Unemployment[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1. 1994 ,477 – 494.
[7] Aghion, P. and Howitt, P. ,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98.
[8] Auty R. 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es [M]. 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 London and New York, 1993
[9] Auty R.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Oxford[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0] SachsJ.Warner A Fundamental Sources of Long-run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 , ( 87)184 -188.
[11] 林振山.资源约束下的三元函数区域增长模式[J].地理研究,2005,24(5):767 -774.
[12] 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l.经济研究,2006,(1):78 -89.
[13] 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6):96 - 102.
[14] Solow R. M.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Exhaustible Resources,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J] . Sym-posium on 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 1974 ,29 – 45. [15] Nordhaus D. William, Robert N. Stavins, Martin L. Weitzman. Lethal Model 2: The Limits to Growth Re-visited[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2, (2) :1 -59.
[16] Neumayer, Eric. , Scarce or Abundant? The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 Availability [J] . Joumal of Econom-ic Surveys,2000 ,3.
[17] Porter, M. E.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o Strategic Management[J]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1 , (6) :609 – 620.
[18]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分析产业和竞争者的技巧.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9] 吴泗宗,市场营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9 -33.
[20] 赵纯均,工商管理研究备要——现状、趋势和发展思 路[Ml.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16.
[21] 杰恩,巴尼.获得与保持竞争优势[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3,140.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