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英国牛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Oxford)法拉第研究所(Faraday Institution)的工作者揭示固体电解质和锂阳极在放电过程中会形成孔隙的原因,有效解决固态电池短路与故障的问题,这或许有助于汽车行业发展。
相较液态电池,固态电池有更强的储荷能力与更高的安全性,不仅能有效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还实现汽车的轻量化。然而,固态电池的发展必须挑战下面两点:1、当电池在充电和不充电状态之间循环时,需要防止枝晶生长;2、固体电解质和锂阳极在放电过程中会形成孔隙,导致电池两部分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
目前,牛津大学研究者采用了三极电池,分别研究了在锂金属/陶瓷接口处锂电镀和锂剥离过程对电池循环的影响,并选用Li6PS5Cl作为固体电解质,有较高电导率与较好耐使用性能。
实验发现,如果要避免在固态电池内形成枝晶,就需要在锂离子剥离(CCS)过程中,控制在关键电流密度之下(即开始形成孔隙的临界电流密度)进行电池循环。当电流密度大于CCS时的电流密度,电池循环中会累积孔隙,固体电解质的接触面积相应减小,导致局部电流密度增大,直至形成枝晶,导致电池短路和故障。
现在,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含有易燃有机液体电解质,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会穿过电解质,由于此类液体存在安全隐患,所以用固态电解质取代电解液,以降低火灾风险。而若要真正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全世界人还必须得多加油努力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