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尾砂地里妙手“种”春
5月14日,已接待多批游客的朱银宝依然兴致不减,热情邀请记者参观他的“花果山”。走在信丰县嘉定镇龙舌村的山坡上,朱银宝指着眼前的生态美景告诉记者说,14年前,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稀土尾砂地。十几年来,他在这片被村民视为“砂癌”的稀土尾砂地里摸爬滚打,演绎出“绿色传奇”,种植枇杷3万株,建起2000亩的生态果园,今年已实现产值600万元。下一步,他还将在此创办深加工企业。
上世纪80年代,“搬山式”的“稀土开发”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给信丰留下了累累伤痕。龙舌村不少稀土尾砂地残留着大量硫胺和草酸,腐蚀性强,沟壑纵横,沙砾遍布,被村民视为“砂癌”。
1998年春天,从福建来赣南谋划投资创业的农民朱银宝,相中了龙舌村附近500多亩的稀土尾砂地,决意将它开发成枇杷园。住茅棚、吃野菜、顶寒风、冒酷暑……老朱忍受着创业初期的艰辛与挫折,枇杷苗“补了死、死了再补,一定要种活”,老朱很执著。
在无数次的试验中,朱银宝成功探索出了一整套治理稀土尾砂地的“良方”:用石灰、钙镁磷等将尾砂土壤恢复中性,破解了树苗烂根问题;引进生命顽强的印度豇豆等灌草护坡,种植根系发达的丝毛草涵养水源;构建水土保持立体防护体系,控制水土流失。2002年,龙舌枇杷首次成功挂果。此后多年,他越战越勇,又新开辟了多个枇杷园。
14年过去,朱银宝已把多片稀土尾砂地变成了流金淌银的“生态庄园”,还带领更多人开展“绿色接力”,目前已有近百户村民向他学习种果,增收致富。“有专车接送上下班,免费为我们传授种果技艺、提供廉价种苗,动员村民们参与治理稀土尾砂地……”村民们提到朱银宝便赞不绝口。
据有关专家介绍,稀土尾砂地治理难度大,治理后还得持续管护,否则依然难以种出庄稼。与信丰目前已实施的对稀土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相比,朱银宝开发的生态果园不仅为国家节约治理费用约2000万元,还为治理后的稀土尾砂地的可持续发展创立了成功样板。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