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布十年“找矿战略” 料掀新一轮寻矿潮
国务院上月中下旬召开的一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明确中国今后十年的「找矿战略路线图」,即 「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产业支撑」。而国土资源部日前召开了全国矿产资源 开发整合暨矿业权实地核查总结表扬电视电话会议,全面盘点整顿全国矿业权,为进一步整顿矿业市场铺路。权威人士指出,新一轮地质找矿热潮将蓬勃掀起。 十年找矿战略出台突破方向指向本土 10月下旬,A股市场上的多个涉矿概念股骤然发力,成为「万绿丛中」罕见的「一点红」。为之提供上涨动力的,正是国务院本月19日公布的《找矿突破战略 行动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根据《纲要》,各级地方政府将力推找矿战略,通过加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加强重要矿产勘查等 方式,在未来8至10年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产业支撑。值得注意的是, 《纲要》明确中国今后十年「找矿战略路线图」的突破方向更多的是指向本土,而非近年来颇受舆论关注的「找矿不如买矿」之说。 一些证券分析人士 认为,《纲要》的出台,意味着矿产资源产业在未来有望得到更多的扶持政策和更大的投资力度。对此,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大学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研 究员庞昌伟表示:「在资源高度垄断的局面下,各国都不会将自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简单地寄托在所谓市场的万能分配上。外交被赋予越来越重的经济 色彩,而资源也不再单纯,成了政治交易的重要载体。这几年中国在世界市场上买啥涨啥、处处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使得『立足国内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再 度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国土资源部上月19日发布的《2010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矿产品贸易同比增长42.9%;其中进口额同比增 长43.7%;出口额同比增长41.2%。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4.8%,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为53.6%。此外,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也显 示,2011年1月至9月中国累计进口矿石5.1亿吨,同比增长11.1%。其中9月中国进口矿石6057万吨,同比增长15.15%,环比增加148万 吨。与中国需求增加相伴的是,国际能源资源交易政治化色彩越来越重。一些国家开始限制外资进入矿产领域,另一些则单方面推翻「前约」收回开采权,例如玻利 维亚地方政府就曾将一家瑞士公司控股的锑矿冶炼厂和4家电力公司收归国有。基于上述原因,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强调,中国能源矿产资源的战略必须是「坚持 立足国内,节约与开发并重」。问题是,中国究竟有几成把握「立足国内」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中国的矿产资源除了勘探力度不足外,综合利用 水平也普遍较低,可待发掘的潜力很大,『立足国内』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是具有可行性的。」庞昌伟说。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调查预测表明,中国矿产资源探明程 度总体上仅为1/3,其中,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金等重要矿产资源的探明程度在26%至59%之间,平均为35%,预测仍有2/3的矿产 资源尚待探明。关键在于,要探明开发这些潜在的资源,需要政府打造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管理规范化的制度平台。《纲要》的出台,或许可为改变现状提供一 个政策支点。 成功率不到1%三路大军热情退却 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的一位管理人员表示,现在中国市场上的找矿大军主要有三路,一是国有地勘单位;二是国有大型矿业企业集团,如中国铝业(601600,股吧)、中国五矿等上市公司旗下均有矿产勘查公司;三是私营资本。 「专业的找矿人员主要集中在大国企和国有地勘单位,尤其是后者。中国目前大约有100个地质局,超过1000支地质队,它们名义上是企业,实际上是事业 单位,一般都同时挂『某某矿业公司』和『某某地质勘查院』两块牌子,基本经费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承担。可由于找到矿产资源后收益必须归于国家,还有些资源战 略矿产即便找到了也不能立即开发,必须要作为战略储备起来。这对于找矿地质队来说,就没有了收益,他们的动力自然不强,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上述人 士说。与国有地勘单位的「淡定」不同,作为「门外汉」的私营资本这两年对矿产资源产业的投资热情近乎沸腾。这些资本大多来自房地产、民间信贷等资金密集型 行业,但他们对找矿兴趣不大,一般只接手证件齐全的现成矿,通过矿权的买入和卖出赚取差价。知情人士分析说,找矿是一件「烧钱」的事,同时也是一门技术 活。因为,大多数有色金属矿藏埋在地下,在理论上找矿靶区找不到矿藏的事例比比皆是,大量找矿投入付之东流;即使找到矿藏,也并不能保证投资收益,因为矿 产的投资回报不取决于矿藏资源本身,还受到自然社会环境、开采技术、加工技术水平、市场变动等因素的制约,不确定性因素极多。 「多数私营企业 资金有限,买入矿权就已经是一笔庞大的开销。如果继续进入开采行业,压力会更大。例如前期找点打孔工作,打一个孔的成本就是20万,很可能打好几个都不 中,因此承担的技术和资金风险是很大的。除了需要雄厚资本做后盾外,找矿还得组建一支专业团队,地质人员、采矿人员、选矿人员及测量人员一个都不能少。」 知情人士透露。从整个产业链来看,投资矿山要经历找矿、探矿、勘探、采矿、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但能真正完成整个过程的企业却少之又少,在100家企业 中,能从探矿顺利过渡到采矿的只有不到8%的企业,而在这8%里面,能成功开采到优质的矿产的企业不到1%。巨大的投资风险拦住了私营资本找矿的步伐,却 不能削弱他们炒卖矿权的冲动。在其中推波助澜的,恰是地方政府。本报记者从多方了解到这样一个现象:在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调控重拳出击后,有些地方政府的土 地财政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便是对矿业权招拍挂价款的追逐。《矿产资源法》规定,探矿权、采矿权必须获得政府的行政许可,即取得矿业权证。有些地方政府热 衷于实行矿业权证的招拍挂,譬如名为「某某金矿招拍挂」,但实际上,这块地块仅仅有些找矿信息,充其量也就属于最初的预查阶段,有没有矿都是个大大的问 号,风险高达99.3%,大多都血本无归。但参与竞拍的买家并不清楚,更不了解这个风险。一旦发现这个地方根本没有矿,买家很可能会再包装一下转让出去; 下家继续编故事,吹泡沫,看谁上当,看谁接盘,直到泡沫破灭,但初始招拍挂的价款已经流入地方财政的腰包。缺乏诚信、充满风险的找矿市场始终难以繁荣,找 矿突破更是难上加难。 行业缺乏风险控制机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找矿行动,实质上既不缺人也不缺钱,缺的是一套既能调动找矿 大军积极性,又能较好降低和化解资本投资风险的有效机制。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的一位管理人员指出,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全面梳理目前掣肘中国地质找矿工作的 种种弊端,探索并寻求能迅速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和地质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例如,在矿业权市场建设方面,矿业权市场的主体本来应是企业,但目前参与矿业 权交易的既有企业也有事业单位,甚至还有地方政府,矿山企业和地勘单位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又如,勘查资本市场建设滞后,有的地方政府存在越位行为, 热衷于直接掌管或经营矿业权,垄断矿产资源配置,排斥社会资金。其结果是,私营资本在行业准入、矿业权取得、各类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还存在被歧视的问题; 国有地勘单位则因在处置国家投入形成的成果方面缺乏自主权和相关依据而积极性不高。此外,矿业权市场中介机构不健全,公益性地质信息服务不到位,各矿业权 人之间、矿业权人与矿业投资者之间、矿业权人与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国土资源大调查形成的地质成果缺乏进一步转化和利用的平台与机制,商业性地质工作 不能及时跟进,难以出现重大地质找矿成果……上述因素都制约着地址找矿新机制的形成。 「成熟市场国家是通过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来融资和化解风险 的。国际市场上,矿业主体本身也有分工。前期高风险阶段,一般由小的勘查企业去做,或称草根勘查,这些小企业靠诚信机制到资本市场融资,发行股票。如果找 矿消息利好,股票升值,投资人获利;否则,股票贬值。一旦找到矿后,再转给大型的矿业公司去开发。」前述任职于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的人士特别强调,除国 家统一部署项目外,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旗下的找矿基金不应该参与投资社会资本愿意独立承担风险的勘查项目,它们更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发挥衔接公益性地质工作与 商业性矿产勘查的纽带作用,加强社会资本引导拉动,避免对社会资本产生挤出效应。 城市矿山潜力巨大 「『立足国内』找矿不应只盯着原生矿山开采,从『城市矿山』中寻找二次资源也是一个可行路径。」中国石油大学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庞昌伟表示。 「城市矿山」的概念,是日本学者南条道夫提出的,指的是蓄积在废旧电子电器、机电设备等产品和废料中的可回收金属。多方面资料证实,1吨废旧手机可提炼400克黄金、2.3公斤银、172克铜;1吨废旧个人电脑可提炼出300克黄金、1公斤银、150克铜和 近2公斤稀有金属等。相比之下,通常开采一吨天然矿山仅能提炼出5克黄金。可以说「城市矿山」比天然矿山更具开采价值。有研究人士指出,中国再生资源年 产值大约200亿美元左右,每年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350亿至400亿美元。每年至少有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冰箱、500万台洗衣机等 大量废弃电子产品资源要报废。此外,电脑、手机的更新速度比家电产品快得多,大约有500万台电脑、上千万部手机已经进入淘汰期。以手机为例,一亿部手机 中可提取3吨黄金,只要回收到1.5亿部,就能从中提取3吨至4.5吨的黄金。 「从以上数字看出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显示出中国『城市矿产』资源开发还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庞昌伟说。(和讯网)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