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一跃而成“黄金价” 中国应争取技术话语权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似乎是一夜之间,“稀土”这个并不为人们所熟知的行业出现在了各大财经网站的重要位置,而围绕它的资本市场概念也在轮番炒作中被抬到了不能再高的位置。自2011年年初以来,稀土价格由过去的“白菜价”一跃而成为“黄金价”,由此引发的争议也大大超出了行业本身。而经过连续两轮的稀土产业整合,中国表面上争回了稀土的“定价权”,然而,定价权究竟能够给中国带来多大利益?而因政策紧缩带来的稀土贸易摩擦增加中国又将如何应对?对此,记者柴华采访了《新世纪(17.53,0.06,0.34%)周刊》高级编辑郭琼。
记者:稀土产业整合并不是始于今年的。早在2008年底,北方稀土行业就曾经掀起过一波整合浪潮。这次和上一轮有什么不同?整合有没有实现整个稀土行业控制力的根本提升呢?
郭琼:稀土行业以前持续都有一些兼并收购,上一轮主要比较集中的是在08年年底的时候包钢稀土(68.20,0.95,1.41%)整合了几家民营企业,它希望通过组织统一的生产收购和销售来掌控稀土产业的话语权,而中国南方的稀土分散在大概是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这样5个省份。这几年以来像五矿、宝钢、中铝、中国有色这些大的国有企业和央企也都在积极展开收购重组的行动,这一轮新的整合潮主要是政策力量比较大,不过整个效果还需要考察。今年5月初国务院发布了一个关于稀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基本上要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稀土行业格局。在最近的两三年里,国家政策确实是步步收紧,实际上从08年以后,准入上基本上就被掐死了。
记者:整合带来定价上的更多话语权,但却可能伤及下游企业的生产。目前我国稀土下游企业的生存状况如何?这可能导致怎样的后果?
郭琼:这些年以来国内锡土的应用技术发展非常慢,现在的高价更是给下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比如说生产稀土荧光粉灯这种企业,现在1/3都已经停产,他们大部分都是民营的中小企业,很多企业锡土的成本占整个原材料成本大概30%左右,所以说成本压力就非常大,因为稀土真正的价值实际上是在高端应用,这样下去的话很多稀土开发成果就可能会被破坏掉。很多人在讲,中国是在争锡土的话语权,但实际上真正应该争技术上的话语权,而不是价格上的话语权,现在锡土高端应用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日本和欧美企业手里,国内的大部分企业的思路就是资源换技术,可是现在的政策对外商在中国境内建立锡土矿山企业限制较严格,最高端的核心技术这块儿中国企业很难有自己的突破。
记者:在国内政策渐趋收紧之际,稀土的出口配额也相应减少,这使得稀土成为最近一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摩擦中最受关注的领域。稀土变身"黄金价"后,其他国家是如何应对的?而这可能给中国稀土业带来怎样的问题呢?
郭琼:贸易摩擦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是否适用WTO环保例外条款,因为这个条款它使用是有附带条件的,焦点在于你在限制对外出口的同时,中国相关原材料的生产消费是不是也受到同步的限制,实际上这块国内并没有。比如说生产方面,中国政府对稀土生产计划是由指导性调整为指令性,而且这个指令性的生产计划确实是呈下降趋势,据我们记者的采访了解,政策归政策,执行归执行,实际上我们国的产能是过剩的,并不像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稀土价格飞涨,中国不仅仅是限制了出口的规模,其价格也涨到了国外很难接受的程度。现在国外一方面在外贸政策上采取对中国的措施,另一方面世界其他稀土产地也逐步恢复加大本土开采。现在已经知道的中国以外最大的锡土矿是在美国加州,它02年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停产了,但现在已经恢复生产。从现在的形势来判断,中国在中长期内不太可能继续垄断全球的稀土供应,所以有人担心就算是价格降下来,外国人也不会买我们的锡土,因为这个行业信誉损坏了,但是我们自己的应用又没有发展起来,所以中国这个产业链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