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里的“老班长”——记省属企业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盘古山钨业有限公司选矿厂维修工段维修班班长王正月
“我现在51岁,公司的退休年龄是62岁,我可以在维修工段再干11年,到时候公司如果需要我留下来继续做,我愿意一直做下去。”王正月生说。 1977年12月,王正月生进入原盘古山钨矿工作,34年来,他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他的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尤其是前几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公司生产举步维艰,员工收入也相应减少,维修工段有些员工凭借着一技之长跳槽了,也有不少企业出高薪来挖他,他都断然拒绝了,至今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是什么令这位老班长如此执着?
感恩是做人的根本 “以前很多同事都走了,现在月收入都有五六千元,我一个月的工资才1000多元,他们多次请我去做技术指导,我都拒绝了。人要有感恩的心,是单位培养造就了我,给了我学习锻炼的机会。人不能一味向钱看,虽然现在单位经济状况不好,但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以后一定会好起来的。”王正月生坚定地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王正月生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待工作,无论是份内、份外的事,他都积极主动,全力以赴;对待群众,他奉献爱心,不求回报。带着感恩的心投身自己热爱的工作,王正月生感到很幸福。2008年,盘古山镇的一处煤窿发生透水事故,急需水泵抽水。而现场水泵又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情况万分危急。王正月生在接到公司的通知后,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并进入井下抢险。在野外维修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他凭着精湛的技艺,迅速将水泵抢修好,为营救井下被困人员争得了宝贵时间。他无私无畏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褒奖。 “我不会离开钨矿,我爱我的岗位,我感激我的公司,我愿意付出一生。”“老班长”的话让记者难以忘却。
技术是工人的生命
透过王正月生带着些许乡音的话语,记者了解到他的父亲是原盘古山钨矿的老员工,后因工殉职。1977年12月,初中还未念完的王正月生来到厂里顶替。他被分配做操作工,从最简单的运输皮带机开始学起,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就熟练掌握了公司里的各类机器的操作技能。公司有些机器由于使用时间较长,会经常出现小故障。每到这个时候,爱动脑筋的王正月生都要自己先尝试着修理,确实没有办法了,他才会请来专业维修工,而他则在旁边跟着学。日积月累,王正月生成了操作工里最优秀的维修师傅。 1990年,王正月生因为修理技术过硬,他被调到维修工段做班长,这一做就做了21年。他非常清楚,技术是工人的生命,只有不断提高技术,才不会被淘汰。他开始自学钳工、焊工、机械制图等各方面的知识,每个月公司发了工资,他都会去买一些技术方面的书籍。遇到不懂的,他还会向厂里的老师傅求教。“当时学技术的时候,我都请老师傅在旁边坐着,端上茶水。我动手做,老师傅在一边看,哪里错了就给我指出来。学手艺就要自己动手,说再多,看再多,都没用。”王正月生非常怀念那段学习手艺日子。
创新是进步的动力
“我调过来半年了,王正月生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不善言表,但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他提出的许多建议给公司节省了成本,他改良的一些技术非常的实用,公司成长起来离不开像他这样的老骨干。”江西盘古山钨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彭少群这样评价王正月生。 选矿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各类大中型设备纵横交错。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王正月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一些设备大胆进行技术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重选工段500×750mm对辊机,长期以来一直是厂里的“成本消耗大户”,其轴瓦损耗严重,必须每年更换1次,消耗材料费用约3.2万元。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正月生带领班组成员开展技术攻关,通过改善润滑条件、调节垫板中心高等方法,有效增加了轴瓦咬合点。改进后,对辊机轴瓦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为现在的三年一换。为了延长粗选工段手选皮带托轮的使用寿命,王正月生将每年更换下来的旧皮带托轮全部重新焊接、加工后,再投入使用。每年为企业节省了成本费用3万余元。 自2004年企业改制以来,王正月生带领所在班组通过技术创新,为企业累计节约生产成本85万余元。此外,他提出的110余条技术革新的建议,80%以上得到采纳,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