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青海科技将支撑特色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十二五”期间,青海科技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围绕省委省政府“跨越 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以“绿色引领、开放创新、重点跨越、能力突破”为核心,以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为目标,以推动更开放 和更广泛合作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创新为手段,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使科技创新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和改善民生的主要驱动力,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实现在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区域的跨越发展,为全省绿色发展和建设创新型青海提供强有力的科 技支撑。
一、主要任务 突出绿色引领主线,牢牢把握青海省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方向,以绿色科技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不断促进和改善民生。优化两大布局,着力统筹发展(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3大科技发展先行区;优化科技发展布局,引导6个重点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三大工程,着力跨越发展(部署10个重大科技行动、打造16个技术创新基地和深化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加快全省创新能力突破)。构建四大体系,着力开放创新(构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1、突出绿色引领主线。坚持科技引领、改造提升、培育发展、加速推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换升级,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高端化、高质化、低碳化、生态化的绿色产业体系,使绿色产业成为青海发展的新引擎。 2、优化两大科技布局。一 是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突出创新载体建设,积极构建循环、生态和新能源三大产业发展科技先行区,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 地、化工产业基地、装备制造生产基地、国际性藏毯加工集散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建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进一步发挥产业园区和经济试验区对产业和创新资源的聚集优势,提升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孵化能力,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培育成为青海省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优化重点区域科技发展布局,强化科技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发挥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支持西宁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东部绿色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支撑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提升环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推进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和青海湖、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引领玉树灾区震后重建工作。 3、实施三大科技工程。一是重大科技行动工程。针 对优势资源开发技术难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组织实施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装备制造技术、中藏药与 生物技术、高原特色农牧业科技、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民生科技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合作交流、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保护10个重大科技行动,加强力量集 成,开展联合攻关,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研发、掌握一批对产业发展带动性强、关联度高、作用突出的共性关键技术、核心和配套技术,不断提升重 点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技术创新基地构建工程。根据不同领域技术创新的实际需要,以及现有的产业发展现状和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打造16个技术创新基地,提升重点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构 建“盐—气产业链技术”、“盐—煤产业链技术”、“盐—有色金属产业链技术”基地,促进盐湖资源开发;构建“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研究”、“有色金属选冶与 加工技术”、“油气勘探技术”、“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评价研究”基地,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构建“新材料技术”、“太阳能光伏材料加工制造技术”、“数控机床 制造技术”、“中藏药开发技术”、“高原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高原生态保护技术”、“高原医学应用”基地,以科技惠 及民生;构建“生态畜牧业资源开发技术应用”、“现代农业资源开发技术”基地,发展绿色现代农业。三是“123”科技支撑工程。深 化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根据“123”工程60个项目计划,引导和激励企业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联合攻关,促进省内若干重要产业在短期内 有新发展,并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特色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为青海经济 的加速发展和产业的加快转型增添新引擎。 4、构建四大创新体系。依托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科研机构等,集成省内外各类创新资源,重点构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技中介服务4个创新体系。
二、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1、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域。建立青藏高原太阳能研究开发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大型及超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应用技术、系统集成设计技术、核心部件开发与生产、光伏系统运行控制与保护、接入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为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循环经济发展领域。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围绕青藏高原地质找矿重大疑难问题,开展主要成矿带、典型矿床成矿环境、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等基础研究工作;开展青藏高原冻土区、干旱荒漠区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有效性研究,突破找矿理论、找矿方法及深层矿产资源勘查、成矿环境与矿床保存条件的关键技术。在优势开采矿种和重点矿区开展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低品位、难选矿床的采矿、选矿和综合利用新技术研究,在柴达木盆地实施盐湖矿产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支持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与化学方法、成藏热力学和动力学实验、赋存条件关系等基础研究;开展钻探方法工艺研究和钻探实施、开采技术方法实验、资源和开采经济性评价以及环境效应等技术研究,为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围绕重点地区深层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煤炭资源勘探与综合利用、盐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业联盟、研发中心与开发基地,搭建并完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盐湖化工大力发展盐湖综合利用梯级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实现对盐湖钾、镁、锂、硼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一系列产品链条。依托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积极打造以铝、镁、铜、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轻金属合金材料生产基地。扩大压延产品、铝镁和铝锂轻金属合金、铜铅锌重金属合金的生产加工能力。以石油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和煤化工等产业为基础,优先开展晶体硅材料、电子薄膜材料、绿色电池材料和锶铁氧化体磁性材料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发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和墙体自保温、保温隔热等新型墙体材料技术。围绕电子材料与新型合金、新型化工、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关键技术,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发展以镁铝合金、铜、锂产品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开 展具有产业优势的机床、环卫装备、风力发电设备、专用产品及配套零部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促进装备制造产业达到“数控化、智能化、复合化、精密化、柔 性化、专业化”,促使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潜力、低成本转变,提高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撑。 3、生态环境领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开展生态补偿、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构建,支持三江源、环青海湖、祁连山、柴达木盆地脆弱生态系统维护与退化生态系统功能恢复重建、生 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工程与生态产业发展、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安全、污染的生态影响机制和恢复等方面研究,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和森林生态系统 碳汇功能评价、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的技术保障上取得新突破。生态畜牧业实施畜禽优势品种选育与新品种引进、繁育行动,加强牦牛、藏羊等本品种选育和设施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重视高原草种的选育工作,开展优质饲草新品种引进与选育,推广高产优质人工草地种植技术,推动优良牧草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促进饲草产业发展。加大生态畜牧业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支持草地畜牧业和舍饲畜牧业的发展。探索天然放牧与人工舍饲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快畜群周转,减轻天然草地放牧压力。开展高效舍饲育肥、动物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加强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围绕农作物新品种培育、高效农业节水、病虫害防治以及技术集成与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发挥研发基础优势,形成以高原油菜、马铃薯、青稞、小麦等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特色生物资源利用种质资源保护与现代育种技术,开展特色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研究。重点开展濒危紧缺中藏药材GAP种植、繁育技术和高原动植物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大力发展沙棘、白刺、枸杞、大黄、红景天等优势特色动物资源为依托的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产业。开展提纯复壮关键技术的研发,解决高原特色作物品种退化问题;加快高值化终端产品的开发,建立生物制品质量规范,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建立产业技术联盟,促进产业化技术成熟度逐步提高,形成以特色资源深加工为核心的生物技术产业。 4、民生领域。开展高原低氧适应、高原病发病机制及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加大对高原疾病防控诊疗技术的研究力度。开展多发病与常见病、地方病、人畜共患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重大传染病的早期预警诊断、临床应用等综合防治新技术研究。建立高原体育训练监控与评价体系。推进中藏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藏药及其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开展藏医药理论传承创新、中藏药材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藏药新产品开发、特色保健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推进中藏药材GAP种植基地及生态抚育基地建设,重点加强中藏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有效成分提取分离、药材质量标准等研究工作。围绕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技术需求,加强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