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勾勒央企整合路线图 “末位淘汰”非唯一指标
8月6日 (作者 周婷)对于剩余有可能被重组的央企,众多媒体列出了各种名单表。对于这些仅属于猜测的“被重组对象”,中国证券报采访的国资委内部高层权威人士指出,这些名单并不准确,资产规模排名只是其中的参考依据之一,是否被纳入重组规划,还要看该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与企业特殊性。他同时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详细阐述了国资委对央企整合的思路和路线图。
央企重组路线图揭秘 此次被重组的两家央企是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和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前者整体并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后者被整体并入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央企重组的思路,将按照央企资产的排名顺序,实现“末位淘汰制”。对此,这位高层人士指出,国新资产公司成立资产管理平台,与企业按照产业链梳理而进行自主联姻、强强联合,这是此次央企重组的两种基本路径,而资产规模排名只是其中的参考依据之一,是否被纳入重组规划,还要看该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与企业特殊性。 “不排除一些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处于国家支持的特殊性行业,而不被纳入此次的资产重组序列。”这位人士说。 按照这一思路,将被重组的央企包括科研院所并入相应的产业集团,对外贸易的窗口公司并入相关产业集团,生产出现亏损或存在困难的央企并入其他集团,而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婆家,则有可能被纳入国新资产管理公司。 他透露,国新资产管理公司将收编的是一些“规模较小、微利、效益差、应退出市场的央企”,目前国资委正在动员一些企业主动申报纳入该平台。一旦纳入该平台,其资产将在“肢解”后重新运作;当然,如果排名较靠后的企业能够找到更好的大企业当“婆家”,则可以不必纳入国新资产管理公司。 央企重组已经成为下半年的投资主题。中国证券报采访的多家研究机构认为,央企资产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可以把旗下的上市公司当做资产运作的平台注入相关资产,使资产总规模、盈利能力获得量的飞跃,进而实现质的突破。 此外,为了支持企业并购重组,中央有可能在下半年出台更多的财税优惠政策,有望为企业增加利润。例如,有研究机构认为,对企业并购的固定资产可能允许企业增加税前扣除费用,来提高企业进行并购的积极性。对并购企业短期内产生的费用,可以针对性地降低其实际所得税税率,对于并购企业实际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国家鼓励的相关投资,加大投资额的应税扣除比例。
“产业链整合”引爆股价 尽管23家央企重组将带来大量资产的排列组合,但是分析人士指出,并非所有的央企重组都能够成为引爆股价的催化剂,其中,仅有两类企业可能获得业绩爆发性增长机遇。 中信证券提供的数据显示,纵观从2003年开始的央企重组大潮,已经有69家各种类型的央企进行重组,其中只有“产业链整合”类的央企重组和“强强企业联合”类的重组存在较好的投资机会。从已完成重组整合的69家央企的案例中看出:重组当年最高收益率跑赢市场的股票中分类别看,“产业链整合”大类有57%的股票最高收益率跑赢市场,“强强联合”大类有67%跑赢市场;而且,重组当年收益率跑赢市场的股票数据结果与最高收益率数据的结果类似。 其他的几种重组类型,例如科研院所并入产业集团,对外承包出口(窗口)公司并入相关集团,亏损央企重组入专业集团,以及非主营业务剥离式的重组,所占重组总数的比例虽然较高,但其相关上市公司的股票收益却没有跑赢市场。 中信证券认为,从行业前景及“产业链”整合角度看,通过产业链整合实现了央企优良资产的重组,在这种情况下,其控股公司未来既有重组后的内延式增长,也有资产注入的外延式增长,这样,其控股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明显,而且实践证明上述公司的股价长期跑赢大盘。 上述国资委高层人士也对产业链整合式重组企业给予了一定的期望。他表示,如果相关企业的产业链能够形成一定的优势互补,则有利于做大做强集团,符合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总体要求。 中国证券报通过对多家市场机构采访了解到具备强烈重组意愿的一些企业案例。以哈电集团为例,相关人士透露,哈电与一重的重组方案正在酝酿和上报之中。宏源证券研究员杜朴表示,哈电集团与中国一重合并的意见由来已久。中国一重主要生产核岛锻铸件设备,而哈电集团生产常规岛设备,两者的联合有望形成核电设备生产的协调效应,可以实现对核电站主要静设备的总包,如果这一重组能够得到实现,将有望在3、4年后有效拉升中国一重的收入,并直接提升其在核岛设备生产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地方国资重组不甘人后 在国资委对中央直属企业资产进行“乾坤大挪移”之际,地方国资委所属的企业联合重组也将掀起高潮,并且将配合区域振兴计划的推进和地方战略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而再次成为投资热点。近期,继上海国资概念股崛起之后,湖南等地区也掀起新一轮“国企重组热”。 中信证券研究部策略小组对湖南省的上市公司进行了集中调研后指出,湖南在对接国企的过程中推进的速度相对较快。在国家收紧银行信贷的情况下,地方的企业融资未来可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通过与央企合作重组、并购或将成为未来重要融资途径。 该小组还预计,两种湖南地方国企将加快对接央企的工作:第一种是省内企业发展出现瓶颈,较难通过自身的力量来打开未来发展空间,需要与央企合作,通过央 企广泛的网络来实现跳跃式的发展;第二种是发展具有湖南特色的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在工程机械、旅游酒店、种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上做大做强。 此外,海外资产投资机构也非常看好国内央企资产重组。国资委称,目前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简称GIC)表示出对参与中国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的愿望,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欢迎GIC参与中央企业的重组改制。 资料显示,GIC负责管理新加坡的外汇储备,是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之一,管理的总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GIC持有李宁的部分股权以及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7.35%的股权。GIC强调其拥有广泛的国际网络和丰富的投资经验,了解中国国情和政府政策,愿意帮助中国企业引入先进技术,完善企业管理,提升企业价值,实现合作上的互利共赢。 分析人士指出,与GIC的接触,一方面表明了国资委进行央企重组与资产盘活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对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的考量。如果GIC参与央企重组,将有可能参与央企剥离的辅业资产运作,但也不排除参与其他央企的重组。
业绩决定重组股价高度
□中证证券研究中心 王维波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历来都是股市的热点,可以说经久不衰,常炒常新。目前国企特别是央企重组更成为市场的主要兴奋点和引领重组行情走向深入的力量。从实际情况看,实质性的资产重组都会带来了股价的显著上涨。根据万得资讯的数据统计,最近60个交易日中股价涨幅前30名上市公司中约有三成多都与重组、整合、购并或重大投资等有关。这还不包括那些刚刚停牌等待重组方案的公司。 市场对于资产重组等上市公司的追捧显然并非都是盲目炒作,而是对公司重组整合后的前景寄予了良好的希望。事实上,从数据看重组后绝大多数公司业绩都会出现明显增长,如航天科技(000901)今年上半年完成重组后就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今年上半年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77%,重要原因是重组新进资产与业务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从历史上看,不少上市公司通过重组整合获得了新生,更多的公司在重组后经营业绩都有了大幅提高。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06年进行重组的77家公司中,在重组后两年较重组前两年平均业绩明显增长的有58家,占比达到75%。而2008年完成增发实现整体上市的12家上市公司中,在当年经济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仍有6家公司实现了50%以上的增长。特别是重组方是国有性质企业或是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重组后业绩增长且能持续的机会更大。因为这些重组方更多的是着重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进行重组,且拥有更多的资源进行调配,从而获得最大效果。 从目前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重组看,其雄厚的实力有目共睹,其进行重组的目的是以上市公司为平台进行资源整合,肩负着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及产业转型的重任。这些企业大都是行业龙头,在国内甚至世界上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从具体企业看,重组或者突出主业,或者合并同类项减少内耗,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达到“1+1”大于2的目的。因此,从重组目的及重组方式看,国企的重组无疑比普通的重组更有长远价值,这也是目前重组板块值得期待之处。 从二级市场看,一些实质性重大重组推动股价持续上涨给二级市场投资者带来巨大收益。以2007年重组成功的中国船舶(原沪东重机)为例,在2006年12月初完成控股权划转时股价仅20多元,在发布重大事项前也不到40元,但随后随着重组的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出现了持续上涨行情,直到2007年10月份创出了300元的高点才告结束。虽然其行情与当时良好市场状况有关,但其重组后业绩的大幅上涨应是支撑其业绩的基本因素。数据显示,该公司基本每股收益2006年为2.63元,2007年重组当年即达到5.53元,2008年更达到6.28元。 当然,从二级市场看,资产重组、整合等带来市场机会的同时,也要注意短期的风险。即使是实质性的重大重组,一则重组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甚至其中会有起伏,因此在二级市场上就出现波动。二是重组行情会有短期与长期之分,对中长期投资者而言,特别要关注重组给公司带来的基本面变化和长期价值的提高,这就要注意分析即将进入公司的资产的盈利能力等因素。
央企整合大戏高潮将至
□本报记者 周婷
央企整合高潮将在今年下半年到来。这一趋势,首先被市场理解为被资产重组所带来的投资机会;但是,仔细思量,其背后还隐藏着“做强央企蓝筹”这一更为深远的用意。从2007年开始189家央企整合至2010年上半年的125家,用4年半时间整合64家。而今年下半年要完成25家央企的整合,其力度之强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因此,央企整合将在今年达到高潮。 在今年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强调,从2007年开始的央企重组,其基本目的在于,使资产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 关键领域不断集中,向这些行业的优势和领头企业集中,加快培育和发展形成30-5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公司,从而 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为此,央企重组中要突出主业,实现强强联合,剥离非主业资产,以实现在关键领域的控制力。这一做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对资本市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从2007到2009年三年间,中央企业的资产实现销售收入从10.02万亿元增加到12.62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0.8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从2007年的1万亿元减少至2008年的6961亿元,2009年回升至8151亿元,比08年增长17%。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央企经济效益发生同比下滑,但在2009年,出现了恢复性增长,虽然没有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但止住了继续下滑的趋势,并且将这一势头延续至2010年。今年上半年,央企利润总额为5249.6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到65%,已经超过了2007年同期的水平。 再对逐季度统计的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分析,2010年第1季度央企利润环比增速为负,但是今年第2季度,央企利润为2940.90亿元,环比增长27.38%。这意味着,中央企业利润的内生性增长动力在2010年第二季度重新恢复强劲。 实际上,市场前期大幅下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忧企业利润缺乏内生性动力。但是,2010年1-6月中央企业、国有企业利润的内生性增长动力都非常强劲,抵消了市场对业绩内生性增长乏力的忧虑,导致市场对中期财报行情进一步确立。 当前,分布于近30个不同行业的央企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主力军。数据显示,大约80%的中央企业的资产都被纳入上市公司之中。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提速,特别是整体上市的企业增加,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资产质量优良的蓝筹股,改进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运行基础,为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注入了积极因素。 因此,通过整合非优质企业,淘汰落后企业,必然能够改进现有存量公司的资产状况,导致央企集团公司的资产规模、收入水平和盈利状况得到极大提升,进而直 接改进已上市企业的收入水平,并直接刺激A股市场的整体盈利水平,最终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更为丰厚、更为稳定的投资回报。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