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核政策今后将坚持五个基本不变
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爆炸成功。随后,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造成20多万人死亡。
60年悄然逝去,在这期间,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在这期间,“核”对于世界的意义及世界的核环境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瞭望东方周刊》就世界核环境的变化和中国核政策的未来,专访了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彭光谦少将、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军备控制项目负责人李彬教授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
从“一家有”到“多家有”,核问题复杂化了
《瞭望东方周刊》:今年距离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已经60周年。能否概括一下,60年间世界的核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彭光谦:世界核环境的变化可以分为冷战和冷战后两个阶段来考察。
冷战期间,世界核环境的特点是美苏核竞赛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也有核军控和核裁军,但其目的往往是控制与削弱别人发展核力量而确保自己的核力量。
冷战后,苏联分裂为十几个国家,世界核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核大国。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核力量,规模仍然很大,足以毁灭任何对手,但总体实力下降。
目前的世界核环境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越来越多。准核国家、潜在的核国家、核门槛国家越来越多。
第二,核失控的威胁增加。核技术、核材料、核人才、核武器不断流散,核扩散比以前加快。
第三,由于核主体增加,核扩散加快,发生核意外的概率增加了。
第四,恐怖势力运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上升。
第五,由于某些国家研制小型核武器,使核门槛降低了,核战争的诱因越来越多,不可测性、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
李彬:最明显的变化是由当初美国一家拥有核武器到多家拥有核武器,这是物质性的变化。另外一个层面的变化是,那时人们对核武器的使用后果不了解,现在有了清楚的了解。在道德层面使用核武器的顾忌增加了,国际社会逐渐在形成一种使用核武器的“禁忌”,形成一种道德规范。
朱锋:60年来核武器对世界来说造成的最大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国的防务能力中战略武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核武器现在成为战略武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大国防务中的最重要威慑力量。
第二,核安全的环境发生巨大了变化。一方面核武器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仍然高悬在人类的头上。但另一方面,核武器也改变了战争规律,大国发生全面性战争的可能性变小了。人类先天的和平依然很脆弱,但不得不令人类感到尴尬的是,在核威慑力面前,安全确实在增强。
“大环境变了,中国很难独善其身”
《瞭望东方周刊》:60年间的变化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利多还是弊多?
彭光谦:世界核环境的变化对中国来说总体上是不利的。由于核环境复杂化,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难度增加了,要对付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大环境变化了,中国很难独善其身。另外中国周边的核主体增加了,这使得中国面临的核环境更加复杂化。
当然,不止是中国,核安全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和周边国家以及美、俄、英、法等国家的共同课题。全世界都面临共同的核威胁,面临防止核扩散的共同关注和共同责任。
李彬:世界核环境的变化对中国有利也有弊。从物质性的变化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中国就得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核武器的潜在威胁,需要关注的面多了。但是有利的一面是中国也拥有了核武器,可以抵消对中国的核讹诈。
此外,现在虽然核局势更为复杂一些,但不等于现在中国受到的核威胁就比冷战时期大。我小时候就曾在家里会把作业本裁成小长条,呈米字形贴到玻璃上。为什么要贴?当时说一旦敌对国家使用核武器,冲击波会把玻璃击碎,如果贴了纸条,玻璃会整块掉下来,杀伤力较少,而如果不贴,玻璃碎片会飞起来,杀伤力就大。如果你从那个时代过来,就会觉得那时候的核威胁还是要大于现在。
另外“核禁忌”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是有利的。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因此这种 “核禁忌”越强大对中国越有利。
“中国的核政策是严肃的、认真的、一以贯之的”
《瞭望东方周刊》:1946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纸老虎”。到了邓小平时代,中国提出有效的自卫防御战略及有限的核威慑战略。中国目前实行怎样的核政策?
彭光谦:中国的核政策大体包括这样六个方面:
第一,强调核力量服从于防御性的总体国防政策,立足于预防、制止和反击外部力量对中国的核打击,维护国家核安全。
第二,坚持核力量的有限性和有效性。有限性指规模有限,维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力量。有效性指生存能力、突防能力、毁伤能力、精确打击能力和机动能力的可靠性。
第三,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是中国在有核国家中首先也是惟一一家提出而且长期信守的诺言。
第四,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核武器,而且支持建立无核区。如中国积极斡旋六方会谈,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
第五,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是寻求最终全面彻底的销毁核武器,主张全世界所有国家共同努力销毁核武器,实现一个真正的无核世界。
第六,中国核力量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核安全有可靠保证。
中国的核政策是严肃的、认真的、一以贯之的,40年来没有发生变化。
“中国的核政策将坚持五个基本不变”
《瞭望东方周刊》:那么面对世界核环境的恶化和复杂化趋向,中国今后的核政策将会往怎样的方向发展?是否需要做一些相应的调整?
彭光谦:中国的核政策今后将坚持五个基本不变。
第一,性质不变。中国核力量的防御性质不会变,永远只会用于维护国家安全,不会对外侵略扩张,更不会用核武器对外侵略扩张。
第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不会变。中国说话是算数的,讲信用的。
第三,核力量规模的有限性不变,中国核力量再怎么发展也是有限的,适度的,只用于最低限度的核威慑。中国没有必要无限扩展核武器规模。
第四,中国致力于国际核军控合作,防止核扩散的努力不会变。
第五,中国寻求最终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的目标不会变。
李彬:在核政策上,国内有些舆论认为其他国家都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进行一些调整。但我个人看不出中国核政策有变化的必要。如果从表面来看,他们可以首先使用,而我们不能,好像是吃亏了。但事实上,他们虽然宣称可以首先使用,但最终仍然不敢用。当初朝鲜战争时,美国不止一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但最终还是不敢用。
毛泽东说核武器是“纸老虎”是有道理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核武器多搞一些也就是把 “纸老虎”做得大一点,“先发制人”只是把“纸老虎”摆得靠前一点,它改变的只是纸老虎的样子和位置,但实际上没有改变“纸老虎”的本质。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战略起不到作用。
“需要充实加强”
朱锋: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没有发生过变化。但是在核战略上有一些调整。在毛泽东时代,由于受到技术能力和财力的限制,中国实行的是最低限度的核威慑战略,核武器的数量很少。这一战略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90年代中期,随着技术能力、财力和国防需要的发展,提出了有限核威慑战略,这个战略的内涵,一是不谋求任何的核军备竞赛,第二不谋求任何核优势,第三不谋求核扩张,仅仅是为了战略威慑,而不是通过核优势来谋求政治恐吓效应。
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没有必要调整。因为,第一,有了这个原则在核威慑的政治效果和战略效果上是一样的,但可以增加你道义的高度;第二,首先不使用核武器对于非核武器国家来说是一种保障。这可以给无核国家一种信心。
当然,面对世界军事技术革命的发展,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中国需要继续充实和加强有限的核威慑能力。
世界主要有核国家的核政策
文/彭光谦
冷战后,由于苏联解体,美国从维持核均势转向确保绝对核优势,由过去的核军备发展和军备控制并行转向军备发展重于军备控制。更加强调单边主义的军事政策,轻视军备控制合作。同时由于以“先发制人”的军事思想为指导,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增加了。
冷战后,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核力量,但国家总体实力下降。为了弥补实力下降的不利局面,俄罗斯进一步强调了核力量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支柱地位。
英国和法国的核规模相对有限,处于中小规模。它们两国尤其是法国实行相对独立的核政策。在核武器使用上重在威慑性使用,着眼于防范外部力量对其本土的核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