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汇率战争” 美国“连横战略”应者寥寥
美国一些议员、官员和学者叫嚷对中国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时,欧洲、中国的近邻日韩以及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的拉美和澳洲,却传出了截然不同的声音。这与当年逼迫日元升值迥异的场面,反映了经济关系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宣称中国出口导致全球经济失衡,是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据这一立论,美国认为通过人民币升值抑制中国出口,可以使全球经济“再平衡”。美国创造这一套理论,真实用意在于拉拢相关国家联合施压人民币升值。
不过,从各国的实际表态来看,美国并没有拉到什么“同盟军”。这与当年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时的情景,差别颇大。
美国起调无人响应
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欧盟显然是美国“连横”的头号目标,但欧盟明确表态不打算将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英国《金融时报》3月25日 报道,欧盟贸易专员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称,在4月访华期间,他打算就影响贸易的几个因素(从鞋类到外国投资)与中国政府展开磋商,而人民币币值只是其中的一个问题。“眼下,这个问题在欧洲还上升不到政治层面”,德古赫特解释道。
欧盟核心国家德国也作出了类似表态,德国经济部长布鲁德雷(Rainer Bruederle)23日表示,希望中国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完全可自由浮动,但中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对此德国“完全理解”。
就连美国的一贯盟友英国这次也没有跟美国保持一致。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23日对媒体表示:“在人民币估值问题上,英国政府没有采取立场。”
与欧洲国家的既不想违拗美国又不愿得罪中国的模糊态度相比,中国的近邻国家态度显得比较分明。
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副行长梅尔尼科夫会见中国官员时强调,俄方坚定支持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英国《金融时报》25日报道,日本财务省次官野田义彦(Yoshihiko Noda)野田义彦表示,旨在迫使中国允许人民币升值的制裁“不可取”。
韩国的态度略显首鼠两端。韩国《中央日报》16 日说,如果韩国对中美汇率之争抱着“袖手旁观、坐享其成”的想法,那相当于韩国没有摆脱“小国本性”、“没有大国未来”,应该争取用“首尔共识”解决中美 汇率之争,但不是单方面压中国。不过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FKI)官员朴哲焕(Park Chul-hwan)道破了决定韩国态度的真实盘算:“如果人民币升值,应该会削弱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原则上讲,这对韩国来说应该是一个好消息。但实 际上这取决于有多少韩国企业在中国设有工厂,以及它们在中国的产出中有多大比例用于出口。”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认为:日本和韩国在中国大陆建立了可观的制造业产能,这意味着它们正从中国的出口繁荣中分一杯羹。因此,它们其实更希望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而中国的进口来源国则根本不愿意看到人民币升值,因为这将意味着他们的出口减少。路透社24日专文报道了拉美国家对人民币汇率的态度。文章说, 在墨西哥举行的美洲开发银行会议对人民币这一敏感问题出现了不同观点,或者干脆回避,尽管美国正酝酿采取更为激进的立场。文章称,一名加拿大代表称他的国 家对汇率操纵有“看法”,他的助理们挤成一团向记者强调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但是,向中国出口大宗商品国家的官员,比如世界第二大产铜国秘鲁对此则轻描淡 写。秘鲁财长阿劳斯说,“我们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与亚洲特别是中国协调配合,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商业伙伴,我们都必须努力降低汇率风险。”欧洲不会施压人民币
为什么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美国成了“孤家寡人”,甚至得不到传统盟友欧盟的响应呢?
著名战略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李晓宁说:“当前国际关系格局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一是结盟关系的版图变了,意识 形态不再是划分阵营的重要依据;其二是结盟的原则变了,国家安全不再是唯一的‘元首级话题’,经济关系的重要性上升到了至少与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
欧盟不愿加入美国发起的逼迫人民币升值同盟的一大原因在于,人民币兑欧元本来就在升值,无需逼迫。由于人民币是盯死美元的,所以自2009年底 欧元兑美元汇率开始下跌以来,人民币兑欧元就保持着与美元基本同步的升值趋势。从2009年12月到目前,人民币兑欧元累计升值幅度超过12%。
人民币兑欧元升值的趋势事实上已经发生了显著影响。在2009年中国进口同比下降11.2%的情况下,欧盟对华出口却增加了4%。今年1~2 月,中国出口增长31.4%,而进口增长则达63.6%,进口增幅明显高于出口增幅。其中,对欧盟核心国家德国的贸易中,中国今年1~2月对德出口累计同 比增加34.4%,不过从德国进口却累计增加了39.9%。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官方统计数据,2009年欧盟出口总额为1.093万亿欧元,进口总额为1.199万亿欧元,贸易逆差为1054.76亿欧元。比起美国的3807亿美元逆差,并不“恐怖”,因此欧洲没有动力亦步亦趋跟随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
从欧盟主要进出口商品来看,欧盟最重要的出口商品类别分别为:机械(2008年为4900亿欧元)、化工(2008年为1290亿欧元)、汽车 (2008年为1100亿欧元)、制药(2008年为697亿欧元)、民用飞行器(2008年为457亿欧元),这几类商品相加占到欧盟出口总额的八成以 上,并且单项统计全都保持着高额顺差。欧盟主要进出口商品中,唯一巨额逆差的项目是纺织品与鞋类,2008年逆差额为442亿欧元。
从数据中不难发现,欧洲的主要出口品种,全都是欧洲具有优势而中国不具有优势的产品,在这些方面,中欧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即便人民币进一步 升值,对欧洲的贸易形势也不会带来多大改变。而即便是欧洲巨额逆差的纺织品与鞋类项目,事实上其逆差成因也是人所共知:欧洲的名牌服装和鞋类很大一部分是 在中国加工制造的,只不过返销回欧洲计入欧洲进口而已。如果人民币升值,实际上会导致的结果不是“中国货”少了,而是欧洲的“本土”服装涨价。
升值不利欧洲日韩
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发明了“Chimerica”(中美国)一词来描绘中美经济关系:中国拼命生产,美国拼命消费,造成中国巨额贸易顺差和美国巨额贸易逆 差。中国为了生产就要从全球进口巨量原材料,而美国为了消费就要从全球借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产业经济大循环和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 金融大循环。两大“循环”构成了全球经济体系的核心。
欧洲虽然是传统上的国际关系体系中心,但在当代全球经济体系中,已经很大程度上被边缘化了。2009年欧盟进出口总额仅相当于GDP的20.9%,其中出口额为GDP的9.97%。这实际上表明,欧盟经济“自成一体”的程度远大于其“全球化”的程度。
不过,在欧盟占总体经济比重并不高的出口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占了主要部分。李晓宁告诉记者,欧盟是中国累计第一大技术供应方。欧中经济关系与美 中经济关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美国更多地把中国视为“工厂”和“市场”,只愿意与中国进行产品交易,而欧洲更多地是把中国作为合作伙伴,出让了很多技术给 中国然后双方合作生产产品。手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欧洲从中国进口大量手机,但实际上其品牌如诺基亚等,都是在中国生产的。诺基亚早在80年代就在中国建 立了研发中心,把核心技术转移给中国。而相比之下,美国是不会把iPhone核心技术交给中国的。在这种格局下,欧洲其实希望的是人民币兑欧元的汇率稳 定。
与欧洲的情况类似,日本、韩国也都在中国建立了大量生产线,中国的出口其实也有一部分是帮日韩在出口,因此,日韩也没有意愿加入美国的人民币升值“连横”。
对于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的拉美国家、澳洲来说,他们的进口大多并不来自中国,而是来自美国和欧洲,人民币升值对他们来说将意味着对中国出口的下降,在金融危机下,这将会对他们的经济造成进一步的打击。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