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业50年:从打破封锁到走向世界
从一块孔雀石开始的我国镍工业今年迎来了开发建设50周年。50年前,在甘肃祁连山[12.55 -2.11%]下的戈壁荒漠中,随着镍矿的发现和金川公司的成立,我国镍工业开始起步,在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镍封锁的同时,也甩掉了共和国缺镍少钴的帽子。以金川公司为依托,我国镍工业从资源利用、科技进步,到实施国外资源控制、走国际化经营之路等方面,都为我国资源型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将“粗粮”吃干榨尽:资源综合利用的硬道理
以金川公司为载体,我国镍资源的开采利用经历了一个从“先采富”到“主采贫”、再循环的演变。
1958年10月,甘肃煤田地质勘探局在永昌县境内探到一块孔雀石,经化验发现含有镍,随后我国开始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勘探和建设,拉开了我国镍基地建设的大幕。
镍是一种战略资源,建国初期,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镍封锁。因此,金川镍矿发现后,国家当时就要求“优先采富”,加快生产国家建设急需的镍。
我国镍工业当初之所以能“炫富”,是因为金川镍矿是世界著名的多金属共生的大型硫化铜镍矿之一。在同类矿床中,储量仅次于俄罗斯的诺里尔斯克和加拿大的萨德伯里矿,占国内已探明储量的70%以上,铜、钴储量居国内第二位,铂族金属储量则居全国之冠。这种“优先采富”一直持续了将近40年。
从2000年开始,为保护我国有限的镍资源,金川公司开始改变“优先采富”的方针,实施以扩大资源拥有量和有效利用资源为核心的资源战略,贫富兼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实现了我国镍资源开采的大逆转。
金川公司副总经理李尚勇说,自2000年以来,金川公司资源综合利用稳步提升,目前矿山年出矿能力达到740万吨以上,矿石回采率超过96%,其中低品位矿石开采量就超过290万吨,占总出矿量的45。3%,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控制在5%以下,达到国际充填法坑采矿山的先进水平,近年仅回收残、盲矿石累计就超过了300万吨。
除此之外,金川公司还为我国资源型企业的资源利用探索了另一条途径,即废弃矿渣的再利用。金川公司积极开展了尾矿砂再选、冶炼渣的综合利用研究,已将50年来产生的数千万吨废弃渣吃干榨尽。这两项研究提高了我国镍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
做好资源“加减法”必须依靠科技实力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法则。从我国镍工业的发展过程看,这种加减法有赖于产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我国资源型企业中,整体科技水平能达到世界前三名的并不多,金川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建厂初期,金川公司在较短时间内打通了生产流程,填补了我国镍钴生产技术和工艺的空白。金川一期工程,初步奠定了中国镍钴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的基础。
金川公司董事长杨志强说,1978年3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金川公司被列为全国三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一。之后,50多家科研院校的数百名专家同金川公司的科技人员一起,进行了跨系统、跨行业、多学科的科技联合攻关,攻克了制约我国镍工业发展的镍铜金属选冶回收率低、伴生金、银及铂族金属综合回收和环境保护等诸多技术难题,使金川的镍金属产量和质量逐年稳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
2000年以后,在科技进步方面,金川公司累计投入资金52亿元,围绕我国镍资源综合利用共开展了600余项公司级科研攻关课题,取得重大成果149项,60%以上的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践,金川公司的自产矿石和外购原料中近20种有价元素得到回收利用,成为世界上极少数能够将多种有价金属在同一工厂内实现分离提纯和商品化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领先的企业之一,我国镍工业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资源型企业必须具备的另类眼光
记者了解到,目前金川公司已经形成年产镍15万吨、铜40万吨、钴1万吨、无机化工产品25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镍产量居全球第四位、钴产量居全球第二位。这些产能的形成,在保护性开采我国镍资源的情况下,单靠金川公司自有矿山是难以实现的,一切都有赖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金川公司走出去战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国际化经营,使我国镍工业持续科学发展。
经过近10年的不断探索实践,金川公司国外资源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积极实施大经贸战略,以贸易方式获得中间原料产品,目前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二是寻求国外镍铜钴资源项目进行开发,先后接触到了各种不同阶段不同矿产品种的国外矿产资源项目,通过股权投资、贸易项下的项目融资等方式,项目分布在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金川公司从国外进口的镍、铜、钴原料,分别达到企业产量的50%、80%和70%。
金川公司董事长杨志强说,顺应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潮流,按照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实施国际化经营,最终在可持续资源支撑的基础上,使主业持续发展壮大,目标就是将金川公司打造成跨国矿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