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与钨结缘
记:29年前,是怎样的一种境遇,迫使您在17岁那年念书念到初中就辍学去谋生了?
钟:我在梅县老家瑶上生活到1980年。那时候“文革”刚结束不久,我们客家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家都清楚,异常艰辛。我家尤其困难,兄弟姐妹多,总共六个,我排行第四。家里生活非常辛苦:早上起来要砍柴、割鲁,然后才上学;中午回来要自己做饭,下午放学回来还有永远也干不完的农活。于是觉得既然书念不下去,还不如早点出来做事,看看有什么好的发展。因此17岁就辍学,上福建“割松香”了。 记:现在您是中国钨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主席团主席,您的企业已跻身钨业的世界级水平。请问您是如何与钨这种金属结缘的?
钟:对钨的认识是从琯坑矿开始的。那里离我老家不远,小时候常和小伙伴到那边看电影,对在矿山上班的工人羡慕得不行。我在福建“割松香”半年,又回到家里烧红砖,后来我母亲对琯坑矿的几位老师傅说:把我儿子也带出去吧,看他能不能吃这碗饭。于是1981年我前往大埔小靖坑矿山采矿,是跟着琯坑钨矿的老师傅去的,在那里开始学洗矿、选矿,此后就一辈子也干这个了。
记:学选矿应该是一门技术活,这里面有什么小故事?
钟:我们一个班组有12人,其中当时一起去的有几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平时除了要下矿井正常上班外,早上8点上班前我们几个小鬼头还要分工挑水、买菜、做饭。一开始我分配到买菜的任务,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买菜虽然比较轻松,但太费时间。三个月后,我主动要求挑水,因为挑水虽然累一点,但可以半个小时干完,干完后还有1个钟头左右我就可以学选矿了。后来这12人当中,我被师傅指定留下来选矿,就变成技术工种了。正因为那几年把洗矿、选矿技术学到手了,才在1985年结婚后,敢与大舅子一起上福建,还是干选矿。
记:据说在小靖坑矿山打工期间,您收获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能与我们分享一下吗?
钟:当时她还在读书,因为她哥哥与我是工友的关系,她没上学后慢慢就有了接触。他们是大埔本地人,家庭条件比我好。知道我对她有意思后,她周围的人劝阻她,说我兄弟多,家里穷,又没房子,跟着我会受一辈子的苦。但她母亲看我有礼貌、有头脑、人精神,很看好我,于是力排众议、极力支持。结婚还是蛮顺利的,除了穷、身上没钱以外(笑)。
记:您的妻子应该在您创业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您认为在她身上体现了哪些客家女性的特质?
钟:客家人你知道的,比较传统,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她也是农村长大的,能吃苦、善持家这些客家女性的传统美德都有。最艰苦是在南雄创业的时候,当时以17000元起家,只有7个工人,只是一个小小的选矿厂。我们买来矿砂选矿,加工好后再卖。我老婆她一个人要负责带小孩、买菜、挑水、做饭、洗衣服等,10来个人的所有后勤,她一个人全包。其中最辛苦的是挑水,加工厂里只有洗矿的水,没有饮用水,挑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她一天挑4担水,大概要花2个小时的时间。
记:从山区小县龙南、南雄再到江西大余,那是怎样的一段创业史?
钟:我是与大舅子先到江西龙南,1985-1990年都是跟他一起做事,实际上替他打工。到南雄是独自创业了,是1990年5月份建的厂,一直干到1997年12月17日。这段时间,我们夫妻俩带着七八个人任劳任怨、起早贪黑,从早上8点,一直干到晚上12点,天天如此,除了中间吃饭时间。 1998年我为什么要到大余发展呢?因为全世界70%的钨在中国,中国70%的钨在江西,大余县有“世界钨都”之称,钨是大余县乃至赣南的优势资源。广东南雄那边产的钨,从来都是销往江西。 记:您1997年底远赴江西大余办厂,甚至接手了国有有色金属选冶厂,实现了企业发展的关键性突破。您认为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钟:一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南雄与大余虽分属粤赣两省,但离得很近。南雄8年,我们一直是大余县有色金属选冶厂的供货单位,是它产业链上的一环。后来这个厂的一些投资出了问题,流动资金不足,需要重组。二是赶上了好气候。。中共十五大召开后,江西省提出“靓女先嫁”,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国企。三是积累了实力。经过大约8年时间的打拼,我的企业积累了资金和技术实力。于是在赣州市有关方面发出盛情邀请后,决定赴大余发展,对选冶厂先是租赁10年。我记得很清楚,1997年12月17日签的合同,1998年1月1日正式生产,总共投入近千万元的技改资金。这件事在江西影响很大,是江西国有资产转制的典范。
科技兴企永远快人一步。。。。。。。。